今年的湖南高考作文题出炉后,潇湘晨报·晨视频邀请国内五大AI工具——百度文心一言、讯飞星火、阿里通义千问、字节豆包、腾讯元宝作答,迅速生成了几篇“满分”作文。随后,潇湘晨报·晨视频邀请湖南知名作家、编辑作为阅卷老师,对这几篇作文打分并点评。

阅卷老师张战和杨晓澜除了单独点评每篇作文外,还给了这5篇作文一个总评。

评分严苛的张战老师认为,这5篇AI高考作文,字里行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与情感,也缺乏创新性。

评分较宽松的杨晓澜老师认为,从以上五篇作品总体情况看,AI工具写高考作文有一个基本盘,不会差,观点都非常明确,思路也很清晰,论证也基本到位,但也很难到满分的高分。这种太冷静客观的模板式文章,少了人的灵活度、文学性、情感力,缺乏恰同学少年的活力才华与锋芒,平实、单薄、同质缺乏细节、腔调、气息,实例不生动,时代感不强,没有直抵人心和灵魂的感染力、穿透力,难以给人很大惊喜。

2024湖南高考语文作文题如下: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心一言作答:

信息时代下的“无问”之问

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如同两艘巨轮,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我们只需轻点鼠标,便能迅速触及世界的各个角落,获得问题的答案。然而,当我们沉浸在这便捷与快速之中时,是否曾停下来思考:我们的问题,是否真的会随着答案的易得而减少?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问题的产生并非源于答案的稀缺,而是源于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望。这种欲望是深植于人性之中的,它不会因为答案的易得而减少。相反,当答案变得更加容易获取时,我们可能会更加勇敢地提出新的问题,更加深入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正如伽利略所说:“你无法教一个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他发现他自己内心早已存在的东西。”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正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工具,它们帮助我们发现了更多内心早已存在的问题。

然而,问题的减少并非没有可能。当我们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方向时,我们可能会变得盲目而失去问题。这种“无问”的状态并非真正的无问,而是对问题的忽视和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信息茧房”的困境,只关注自己感兴趣或熟悉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可能对我们有益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对问题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

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问题的减少也可能源于我们对答案的过度依赖。在信息时代,我们往往习惯于直接搜索答案,而不是通过思考和推理来寻找答案。这种过度依赖可能导致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减少了问题的产生。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那么,如何在信息时代保持对问题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呢?我认为,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无论我们身处何处、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保持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思考,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工具来辅助我们的学习和思考。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获取信息和答案,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我们提出更多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最后,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面对海量信息时,我们需要学会筛选和鉴别信息真伪和价值高低的能力;在面对问题时我们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提出答案时我们需要学会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总之,在信息时代下我们的问题并不会因为答案的易得而减少;相反它们可能会因为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而不断增加。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对问题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阅卷老师张战(诗人、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作家分会副主席,散文作品入选全国高考阅读题库,多首诗作被人教版、湘教版小学语文《四维阅读》教材选用

打分:40分。

点评:有一定辨证思维,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论题,但部分论证答非所问,文章没有气脉贯通,呈现碎片化。

阅卷老师杨晓澜(《芙蓉》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小说学会理事)

打分:50分。

点评:不正面回应问题的多少,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的产生并非源于答案的稀缺,而是源于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从答与不答中开辟出一条新路径,切入点好,思路清晰,客观而独立,精准而通达。缺点是多于理论,没有实例,少了丰厚度与生动性。

阅卷老师王开林(一级作家、湖南省作协原副主席)

打分:48分。

点评:以理服人。

阅卷老师江冬(作家,小说集《鲸鱼和老头的故事》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就职于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初中生》编辑部)

打分:36分。

点评 :本文的观点、论述存在矛盾和混乱。说理部分也比较空洞,还有提问是“如何保持好奇心”,回答则也是“需要保持好奇心”这样的表述。总之问题比较多。

讯飞星火作答:

《疑问如春芽,答案似剪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在不断获得答案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又不断产生,进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从牛顿的“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到“天为什么是蓝色的?”从“树叶为什么会变黄”到“蚂蚁如何搬运食物?”……小时候的我们,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并且有寻根问底的勇气。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开始信奉“存在即合理”,对于一些事物往往不再深究原因,或者习惯性地求助于网络和人工智能。

认为问题会越来越少,实则是对答案的误解。在传统思维中,人们普遍认为答案是结果,是结论,但同时,答案也可以是过程,是新问题的开端。当我们对答案的认识达到这一层次,就会意识到,答案其实是在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问题,进而产生更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答案在确认一些事实的同时,也否定了其他可能性。这些被否定的可能性,就是我们新的问题。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为了寻找合适的材料,经历了上千次的试验,也就产生了无数个新问题。尽管面对失败,但他从未放弃。他坚信,所谓的失败,只是表明这个答案不对,他需要找到更合适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解决了“电灯丝应使用什么材料”这一问题,也为科学领域带来更多的新问题和新方向。

在获取答案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必害怕问题会越来越少。相反,我们应庆幸,在不断地求解过程中,问题总在源源不断地产生,进而推动我们不断进步。

问题本身具有无穷的力量。一个问题有时比一个答案更重要。瓦特由“水开了壶盖会跳动”这一问题,发明了蒸汽机;哥白尼由“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这一问题,提出了“日心说”。一个个创造性的问题,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并且这种推动力是长久的。我们在获取答案的同时,更应关注问题,因为问题比答案具有更强的推动力。

当我们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时,不妨将其搁置一旁,用已知的答案去解决更多的问题。而当过往的答案无法满足需求时,那些被搁置的问题便可以引导我们思考、探究,帮助我们找到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更新的答案。

疑问如春芽,答案似剪刀。每一个问题的产生,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个答案的寻找,都是一次进步的过程。让我们在不断求解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世界一起前行。

阅卷老师张战

打分:36分。.

点评:观点鲜明,但论证逻辑不够严密,后半部分已离题。

阅卷老师杨晓澜

打分:54分

点评:步履不停,问题不断,答案不断。文章很好地处理了问题与答案的辩证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发展、共同前行。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比喻精彩,有思考有见解,遗憾当下性不够时代感不强,也少了点深刻度和对未来的进一步剖析。

阅卷老师王开林

打分:50分。

点评:切题,有新意。

阅卷老师江冬

打分:56分。

点评:本文观点清晰,论述集中且层层递进,很多句子都简洁有力,颇有思想性。如果是某个学生写的,无疑是难得的佳作。只是标题貌似有文采,

但细究起来不知何意,至少“答案似剪刀”有点费解,而文中也没有相关的解释。

通义千问作答:

在信息洪流中独立思考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遇到问题就上网搜索答案,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琐事,搜索引擎和各种智能应用总能提供详尽的解决方案。这种即时获取信息的能力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面临的问题会因此而减少呢?

实际上,问题的减少并不等同于问题的解决。互联网上的信息虽多,但它们是被动接受的,缺乏主动探索的过程。真正的问题解决往往伴随着深入的思考、批判性的分析以及创新思维的运用。当我们可以轻易地“百度一下”时,可能会忽视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而错失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自我挑战与成长的机会。

再者,信息的爆炸并不意味着知识的积累或智慧的增长。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如果缺乏辨别能力,我们可能会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甚至陷入认知的误区。在海量信息面前,如何筛选、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成为了新的挑战。这种情况下,问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可能因为错误信息的误导而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技术的发展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但也可能引发新的社会、伦理问题。例如,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对于就业结构变化、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并非简单的搜索可以解答,它们需要深刻的思考、广泛的讨论和跨学科的合作来逐步解决。

因此,面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带来的信息洪流,我们不仅不应期待问题会自然减少,反而应该更加重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意味着:

批判性思维:学会质疑信息的来源、准确性和适用性,不盲目接受,而是主动分析和评估。

深度学习:在广泛涉猎信息的同时,深入钻研特定领域,构建坚实的知识体系,以支撑更高层次的思考。

创新创造:鼓励原创思考,不满足于已知的答案,勇于探索未知,提出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伦理道德: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关注其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培养负责任的科技使用态度。

总之,虽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使我们能够快速获取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会自动减少。相反,它要求我们在这个信息时代中更加注重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不断涌现的新挑战。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不断提升自我,才是应对未来的关键。

阅卷老师张战

打分:38分。

点评:观点明确,论证有一定广度,有层次递进,但有的段落逻辑混乱,语言不准确。

阅卷老师杨晓澜

打分:45分。

点评: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主题明确,结构清晰,有理有据。但过于强调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忽略了作文核心主题是讨论问题与答案,有启发不够入心,有层次不够完整。

阅卷老师王开林

打分:45分。

点评:指明路径,略显空泛。

阅卷老师江冬

打分:42分。

点评:本文没有明显问题,但也没有什么亮点,对“批判性思维”等几个点的解释有凑字数之嫌,且形式显得呆板。

字节豆包作答

《于快中寻慢,于问中求思》

在这个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我们似乎只需轻触屏幕,便能在瞬间获得所需的答案。然而,在这种快捷与便利的背后,我们的问题真的会越来越少吗?

不可否认,科技的飞速发展确实为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了极大的便捷。遇到难题,我们不再需要苦思冥想,不再需要翻阅大量的书籍资料,只需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答案便会跃然眼前。这种高效的方式节省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能够更快地解决问题,投入到新的学习和工作中。

但是,这种快捷也让我们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的欲望。当我们习惯于轻易地获取答案时,我们便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不再愿意去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而自己的思维却逐渐僵化。

同时,快速得到答案并不意味着我们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机械地记住了答案,而对于答案背后的原理和逻辑却一无所知。这样的学习是肤浅的,无法让我们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此外,当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决时,我们可能会忽视那些潜在的问题。我们不再去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再去思考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表面上问题越来越少,实际上问题却越来越多的困境。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保持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呢?

我们需要学会在快速获取答案的同时,放慢自己的思维,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当我们得到一个答案时,不要急于接受,而是要思考这个答案是如何得出的,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我们要学会质疑和反思,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也要学会主动提出问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虽然能够为我们提供答案,但它们无法替代我们的思考和创造力。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我们才能发现新的领域,开拓新的思路。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从学习和工作中寻找问题,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思维极限。

比如,牛顿在看到苹果落地时,没有仅仅满足于知道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是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万物都会受到引力的作用,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提出了无数个问题,最终成功地发明了电灯。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让我们于快中寻慢,于问中求思。让我们不被快速得到答案的便利所迷惑,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中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阅卷老师张战

打分:42分。

点评:能围绕论题作多角度辩证思考,有一定的深度,逻辑较清晰。但没有个性,没有文采。

阅卷老师杨晓澜

打分:52分。

点评:文章强调了“快慢”“问思”关系,探求答案背后的原理和逻辑,分析快节奏时代如何保持思考和探索能力,相对《信息时代下的“无问”之问》一文有力更深入的阐释,但同样有实例少、文学性艺术性不够等问题,表现力、感染力、说服力还可提升。

阅卷老师王开林

打分:52分。

点评: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条理清晰。

阅卷老师江冬

打分:48分。

点评: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标题也不错。思想显得平常了点,语言也止于顺畅,可咀嚼的地方不多。

腾讯元宝作答:

《智涌未来,问海无涯》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朝学者陈献章如是说,学海无涯,航行其间,唯有以“疑”为帆,方能扬破浪之风,彰显无限可能。当互联网如织就的巨网,将世界紧紧相连;当人工智能如魔法结晶降,解锁了一个又一个未知之谜,我们的问题,真的会越来越少吗?

不,问题不会减少,反而在智慧的碰撞中愈发繁多。因为,每一次答案的揭晓,都是新问题的起点。遥想当年,当人类首次踏上月球,面对浩瀚宇宙,我们的问题从“如何登月?”转变为“月球的背面有什么?”、“宇宙的边缘在哪?”。正是这一个个不断涌现的问题,推动着人类探索未知的脚步,助力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

再观当下,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在这便捷的背后,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隐私泄露、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的道德伦理……这些问题,如同悬于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我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并解决这些新兴问题。

问题的存在,恰恰是人类智慧的体现。若问题越来越少,岂非意味着我们的智慧已穷尽?事实上,问题的多少并不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是取决于我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探索。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同样地,我们应该拥抱问题,因为它们是我们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

面对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问题将如星辰般繁多,但也将如星辰般璀璨。因为每一个问题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未被发掘的宝藏。只要我们勇于提问、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在问题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璀璨明珠。

因此,让我们珍惜每一个问题,将它们视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源泉。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中,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迎接那个问题繁多却又充满希望的未来。到那时,我们将发现,问题的海洋虽广,却不过是我们探索真理的起点;而智慧的航船,将载着我们驶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疑者,觉悟之机也。”愿我们在问题的指引下,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阅卷老师张战

打分:36分。

点评:观点鲜明,能层层递进揭示问题与智慧间的因果关系。但角度单一,缺乏辩证思维,措辞与论证皆不够准确,如文章将知识与答案混同于智慧等。

阅卷老师杨晓澜

打分:51分。

点评:紧扣问题推进思考、新问题催生新智慧主题,深入讨论,语言流畅,表达清晰,积极昂然。名人名句引用相得益彰,论述论断展现作者功底。可引导启发读者,但不够深入、亮点不多,难以入脑入心。

阅卷老师王开林

打分:42分。

点评:泛泛而谈,着力点较分散。

阅卷老师江冬

打分:45分。

点评:这篇文章开头不错,有文采、有思想,往下看感觉越来越差,套话越来越多,最后成了喊口号一样。

整理: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举报/反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